鮑承先(?——1645),應州人,鮑崇德之子。出身將門,世襲武職。明萬歷時,官至參將。泰昌元年(1620),從總兵賀世賢、李秉誠守沈陽。不久,改任開原東路統領,“新勇營”副將,加都督僉事銜,繼續鎮守沈陽城。天啟元年(1621)三月,后金兵進攻沈陽、遼陽,賀世賢戰死,沈遼失守,鮑承先退守廣寧。次年,后金努爾哈赤率兵大舉進攻西平堡,鮑承先奉命馳援,遇伏戰敗,全軍覆沒。廣寧亦失守,他只身隱匿數日,最后投降后金。后金仍授他副將之職。
明崇禎二年(1629)十二月,皇太極率軍伐明,鮑承先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從馬蘭峪進攻,幫助濟爾哈朗招降了不少明朝守將。到了北京城下,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馬太監,得到許多明朝戰馬。由于他忠于后金,后金的決策大臣寧完我推薦他在文館任職。文館是清朝初期的內閣,從這時起,鮑承先開始參與后金統治集團的軍政大事。這時,后金軍兵臨北京城下,命遼東經略袁崇煥率師二萬馳援,屯廣渠門外,憑險設伏,成為后金軍的主要威脅。皇太極召鮑承先、高鴻中密議,讓他們用計殺袁崇煥。鮑承先抓了幾個明朝太監監禁起來,采取反間計的方式,偽造與袁崇煥有秘密聯絡的情節,故意讓這幾個太監偷聽到,然后又故意讓他們逃走,愚蠢的崇禎皇帝聽信了太監的報告,馬上殺了袁崇煥。袁崇煥是明末著名將領,這對后金來說,無疑是一個重大勝利。由此,鮑承先益得皇太極信任。此后數年,他或征戰,或招降,在后金對明的戰爭中立了不少功勞。并屢次上書建議,對完善后金的政權建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。